巴塞爾
巴塞爾,這個從我們中國人的常識上看可以算作是城市的城市(除了日內瓦和巴塞爾,其他的鐘錶“名城”還是算作村鎮合適一些)。巴塞爾位於德法瑞三國交界處,與法國的阿爾薩斯和德國的巴登-符騰堡地區接壤。萊茵河穿城而過,河西稱大巴塞爾區,河東稱小巴塞爾區。整個巴塞爾周邊地區(包括法、德境內臨近城鎮)有83萬多人口,城區人口有16萬,是瑞士第三大城市。這里普遍講德語,最著名的是當地的化工和醫藥業,以及銀行業。
羅馬人為了防禦凱爾特人的入侵,在公元前44年在當今巴塞爾的上游(萊茵河)10公里左右處建立了定居點和城堡,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這裡已經是類似我們幽州、營州的邊疆位置了。巴塞爾(Basel)得名於古希臘和拉丁語中的Basilea,意為王化之地(Kingship),這個名字和我們的懷化、綏遠之類的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到917年,來自今匈牙利地區的馬扎爾人侵略巴塞爾並將其付之一炬。 955年,日耳曼國王奧託一世驅逐馬扎爾人,這裡才逐漸又發展起來。到1019年,日耳曼皇帝海因里希二世在這裡修築教堂和跨越萊茵河的橋樑,使這裡真正開始發展為重要的軍事和商業樞紐,成為巴塞爾主教公國(政教合一,公爵兼任主教)的首府。從此就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諸侯國之一。到1499年,瑞士邦聯打敗哈布斯堡王朝,雙方在巴塞爾簽訂著名的巴塞爾條約,基本確保了瑞士在後來歐洲歷史中的獨立地位,也促使巴塞爾終止中立態度,加入瑞士邦聯成為瑞士的第11個州。
巴塞爾再次發揮國際會議中心的作用要到1795年第一次反法聯盟與拿破崙之間的停戰協定簽署。從這以後,巴塞爾和日內瓦一起,一直是作為19世紀以來重要的歐洲乃至全球的國際會議中心。很多關於人道主義、和平停戰的條約在這裡簽署。二戰結束後,巴塞爾又成為國際清算銀行,銀行監管委員會的總部,在國際金融業的內部協調與管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巴塞爾與鍾表工業的聯繫就在於巴塞爾世界珠寶與鍾表展(Basel World)上。 Basel World的前身是1917年開始舉辦的巴塞爾瑞士商品博覽會(德文簡稱MUBA),1931年,MUBA開始劃出專門場地給鐘錶商,舉辦“瑞士鐘錶展”。 1973年,開始邀請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的錶廠參加展覽,擴充為“歐洲鐘錶展”。 1986年,開始邀請歐洲以外的鐘錶製造商參展,正式具備“世界鐘錶展”的形制。 1995年,展覽進一步擴大規模,更名為巴塞爾95——世界手錶、時鐘、珠寶展。 2003年,更名為現在的名字——巴塞爾世界。每年四月舉辦的巴塞爾世界,發端於1930年代瑞士兩大國有鐘錶集團ASUAG和SSIH時期對鍾表工業的國家推動,目前也一直是德語區瑞士鐘錶業和斯沃琪集團為主要支持者的一大展覽。與歷峰大力支持的日內瓦高級鐘錶沙龍對應,成為一年一度的瑞士“雙展”之一。
納沙泰爾
納沙泰爾坐落在同名湖泊之濱,法語是“新城堡”的意思,得名於1011年勃艮第國王魯道夫三世下令在湖畔為自己的新婚妻子修建的城堡(下圖)。從這以後,這裡發展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小城鎮,就以納沙泰爾為名,甚至連旁邊這個大湖也被稱作納沙泰爾湖了。如果拋開法語譯文的洋氣色彩,其實這個地名有點像我國遍布各地的“新城子”、“新開河”、“新發地”之類。到16世紀,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非常繁華的商業市鎮,這裡的人民普遍接受了新教,並發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公國。 1707年,納沙泰爾女公爵瑪麗逝世,當地人民在15個謀求繼任的貴族中選擇了普魯士國王弗雷德里希一世,而拒絕了法王路易十六推薦的幾個候選貴族。在德國人的庇護下,納沙泰爾成為法德兩大經濟區之間的橋樑,其工商業和金融業得以進一步大發展。
19世紀初期,偉大的法國皇帝拿破崙擊敗普魯士,普王只得將這裡割讓給法國。到了1848年,納沙泰爾加入瑞士聯邦,成為瑞士的一個州。而我們說的納沙泰爾市是該州首府,目前人口在32000人左右。納沙泰爾的製表業非常發達,幾乎發展與力洛克和拉紹德封雙子城同時,這裡因為優越的地理環境和便利的交通條件而發展成為很多公司的總部或研發、教育中心,不但鐘錶業,瑞士的很多微電子和微機械製造業巨頭也都發源於此。值得一提的是,與A.L.Breguet同時期的製表巨匠雅克德羅正是在這裡開創了自己的事業,這裡的自動玩偶博物館(下圖)就收藏了很多雅克德羅大師早年的作品。
這個古鎮雖然不像其他鐘錶名城一樣有很多品牌的總部,這裡的鐘錶文化積澱非常深厚,而且城市本身有32處瑞士國家保護的歷史自然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豐富。是瑞士鐘錶之旅不可錯過的一個綜合性城鎮。
沙夫豪森
沙夫豪森(Schaffhausen)位於瑞士的北部,是唯一一塊位於萊茵河(Rhine)北岸的瑞士領土。萊茵河發源於瑞士東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注入康斯坦斯湖,後又經沙夫豪森附近的萊茵瀑布(Rhine Fall)從東向西流到巴塞爾,並在這裡轉向北方經法國的阿爾薩斯地區蜿蜒向北,最後在荷蘭入北海。全長1233公里的萊茵河因其雄偉壯闊的氣勢,自古以來就是瑞士和德國,以及德國和法國之間的傳統自然疆界。
沙夫豪森本是中世紀一個自主城邦,後來被哈布斯堡王朝征服。在1415年因為哈布斯堡王朝內部幾個王爺的紛爭,沙夫豪森當地人民自己掏錢給奧地利公爵獲得了自由身,隨後在1454年成為瑞士邦聯最早的七個獨立州之一,此後一直是瑞士政府的堅定支持者。因為這段獨特歷史,沙夫豪森與瑞士傳統疆土隔河相望,東西北三面都與德國接壤,也是斯圖加特經蘇黎世開往米蘭的重要鐵路線上的交通要道之一。在二戰中還因為與德國過於臨近而不幸遭遇美國空軍的誤炸,是唯一一塊在兩次大戰中遭遇戰火荼毒的瑞士領土。
我們所談的沙夫豪森城,是沙夫豪森州的首府,人口約35000人,是瑞士的第14大城市,在以鐘錶工業著稱的名城(不考慮日內瓦和巴塞爾)中僅次於比爾和拉紹德封。因為鐵路的通行以及萊茵河的運輸通航以及水利發電,自古就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城鎮。 19世紀中葉,瑞士鐘錶業基本完成了從手工業到機械化生產的過渡,也逐漸從日內瓦到雙子谷,再到汝拉山谷的力洛克、格倫興等地蔓延發展到了萊茵河畔的沙夫豪森。 1868年,一個美國波士頓的鐘錶工匠Florentine Ariosto Jones來到這裡創辦了International Watch Company,也就是萬國表公司。後來萬國表一直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工廠區域,也在這裡開創了一個與大部分瑞士腕錶品牌所不同的國際化製表傳統。
沙夫豪森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鐘錶重鎮,只是IWC這一神級品牌的強勢存在使得這裡也成了鐘錶之旅不可缺少的一環,萬國表的廠區和博物館是主要的旅行目的地,當然作為一個通常意義上的旅遊勝地這裡的德國風情,自然景觀,甚至當地著名的雷司令葡萄酒都是值得觀賞品嚐的。
力洛克
提起力洛克一般會想起天梭那個力洛克系列, 力洛克和拉紹德封是雙子城,距離不過幾公里,人口有1萬人左右。這裡是雅典、真力時(上圖)、天梭(下圖)的故鄉,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力洛克與拉紹德封一道,在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中成為研究資本主義初期以工廠周邊為聚集區的城市生活研究標本。
力洛克鐘錶工業的發展要追溯到1750~1800年間,據記載,這五十年間力洛克的製表工匠從77人增加到800多人,鐘錶的零配件分解組裝流水線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加快了瑞士鐘錶業從個人的手工作坊到分工生產的轉變,也使得力洛克和拉紹德封的鐘錶業大大發展。鐘錶使得力洛克從一個小村發展成為工業城市,到了1890年代,開始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化生產工廠。也正是因為這種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以及工廠與生活區的集聚,這裡成為了瑞士乃至歐洲左翼工人運動的發源地之一,成為了瑞士工黨和社會民主黨等左翼黨派的大票倉。
如果說日內瓦和周邊的雙子谷是鍾表工業的發源地和頂級品牌的集散地,那麼力洛克可以說是鍾表現代機械化工業的重鎮。在侏羅山谷周邊的品牌大多數是19世紀中後期開始發展起來的,大部分面對大眾市場的腕錶品牌和ETA等鐘錶零部件巨頭也都坐落於力洛克和拉紹德封附近。而力洛克和拉紹德封各有一個鐘錶博物館,也各有一間鐘錶學校,是瑞士鐘錶業文化教育重鎮。如果要進行一次關於鍾表的瑞士旅行,那麼這兩個雙子城是無論如何必須要去的。
拉紹德封
拉紹德封(La Chaux-de-Fonds,又譯拉夏德芳)位於侏羅山脈的一個山口處,是古代巴黎通往瑞士高原的必經之路,也因此逐漸形成了以商業、驛傳為主的小城鎮。這里海拔1000多米且缺少水源,並不適合農業耕作,在這樣的自然地理環境下,經過一代代手工藝大師的發揚光大,使得這裡逐漸成為鍾表行業的發源地和中心。卡爾馬克思曾在巨著《資本論》中把拉紹德封和姊妹城市力洛克(Le Locle)作為資本主義影響下從家庭手工業作坊到中型的手工業工場的考察對象。兩個毗連的城市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遺產項目之一。
拉紹德封第一次作為鍾表名城揚名於世是因為著名的鐘錶大師皮埃爾-雅克-德羅(Pierre Jaquet Droz)。他1721年生於拉紹德封,並在這裡接受了製表師的一系列教育和培訓,17-37歲這二十年他一直在拉紹德封自己的工坊裡鑽研有關鐘錶、自動玩偶的一切。直到1758年他帶著自己心愛的作品長途跋涉來到西班牙宮廷,他的美名才因西班牙國王斐迪南六世的青睞而揚名天下。此後,以拉紹德封為基地,雅克德羅的生意遍布倫敦、巴黎、日內瓦,他的產品得到歐洲各大王室的追捧,還一度遠銷適逢乾隆盛世的中國。
雖然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衝擊下,雅克德羅品牌逐漸沉寂,但其在拉紹德封打下的基礎促成了多家知名腕錶品牌的興起,成為拉紹德封在鐘錶行業能夠持續保持較高地位的強大支撐。
格拉蘇蒂
鐘錶重鎮
從位於德國東部的薩克森州的首府德累斯頓向南走,約1小時車程就能達到德國的製表重鎮—格拉蘇蒂(Glashütte)。對於製表業不熟悉的人,一定不會想到這個只有2500位居民,看起來平靜祥和的小鎮已經擁有165年的製表歷史。在製表業達到頂峰的19世紀,出產的精密計時工具–座鐘,天文鐘,航海鐘享譽全球,行銷至世界各地。德國高級機械腕錶品牌—格拉蘇蒂(Glashütte Original)就誕生於此。
格拉蘇蒂鎮離易北河畔素有“德國北部佛羅倫薩”美譽的德累斯頓很近。 19世紀初,在開明的薩克森宮廷的大力支持下,德累斯頓的新興藝術與科學蓬勃發展,製作座鐘,懷錶的技術突飛猛進。同時,工業革命興起,歐洲各地富有探險精神的思想家和創業者思潮湧動,當然薩克森邦也不例外。 1845年,一批創業者和發明家從薩克森邦的首府德累斯頓遷至格拉蘇蒂鎮,在當地開始了腕錶製作。當時,格拉蘇蒂鎮不僅雲集無數首屈一指的表匠和他們的製表工廠,亦匯聚大批錶殼、指針和擺輪等鐘錶配件的製造商。格拉蘇蒂鎮製表業空前繁榮,不僅是德國的製表重鎮,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製表中心之一。
製表學校
當時,世界各地對德國製造的腕錶需求甚多,加上鎮內製表公司業務長足的發展,為了滿足龐大的市場需要和培育更多的專業人才,遂於1878年在格拉蘇蒂鎮( Glashütte)成立「德國製表學校」。這所德國製表學校,不但為格拉蘇蒂鎮培育了一批專業鐘錶技師,不少人學成後更周遊列國,將德國製表竅訣發揚光大。格拉蘇蒂鎮的製表大師們努力不懈,成功創造出多款巧奪天工的作品,德國製表亦是表壇最熠熠生輝的瑰寶。
品牌創建
20世紀初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全球經濟低潮使格拉蘇蒂鎮(Glashütte)的製表業受到重創。然而,縱 使逆境當前,格拉蘇蒂鎮(Glashütte)卓越的時計傳統卻長存不朽,許多鐘錶商經過短暫的調整後便以嶄新形象再次問世。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止了這股蓄勢待發的動力,在二戰結束的前幾個小時,格拉蘇蒂鎮(Glashütte)所有錶廠都被蘇軍拆卸一空,整個小鎮被飛機轟炸夷為平地。格拉蘇蒂鎮(Glashütte)的製表商唯有從零開始重建業務。廠商召集工匠和精確機械技師製造必要的機器和工具,重新投入生產。 1951年,當時的執政黨下令將格拉蘇蒂鎮(Glashütte)所有獨立製表公司合併為一個聯合國營企業:格拉蘇蒂錶廠(VEB Glashütter Uhrenbetrieb(GUB)。1990年格拉蘇蒂錶廠(VEB Glashütter Uhrenbetrieb(GUB))改組為格拉蘇蒂製表有限公司(Glashütter Uhrenbetrieb GmbH),完全地繼承了格拉蘇蒂鎮(Glashütte)原來所有製表工廠的技術,知識產權與財產。改組後的格拉蘇蒂製表有限公司(Glashütter Uhrenbetrieb GmbH)在1994年私有化,私有化一年後,其生產的高級機械腕錶被正式命名為格拉蘇蒂(Glashütte Original)。
全新面世的格拉蘇蒂(Glashütte Original)生產真正原廠製造的腕錶,即由原廠構思及設計,全系列產品100%裝備自主研發的機芯,秉承德國值得驕傲的手工打磨、裝配傳統,是真正原創、高品質的機械腕錶。製表業界僅有極少數幾家製表工廠能符合這項嚴苛的要求,而在德國僅存格拉蘇蒂製表工廠一家。
拉科特奧費
拉克特奧費(La Côte-aux-Fées)隸屬於納沙泰爾州的特威山谷(Val de Travers)地區,是侏羅山谷靠西南角的一個小鎮,這裡因伯爵品牌的發源地而享譽鐘錶界,成為一個“鐘錶名城”。
這里海拔1041米,只是一個有500人左右的村莊,除了種田以外,大概就是到伯爵的工廠裡去上班了。而整個特威山谷地區與名城弗勒里耶(Fleurier)毗鄰,因此在鐘錶工業領域可以說是有比較大的影響力。伯爵品牌創立於1874年,是鍾表工業從日內瓦經由汝山谷漸次發展到納沙泰爾地區的一個自然結果。品牌創始人George Edouard Piaget最早只是從事懷錶機芯的研發製造,但這也一直在這家家族企業的發展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43年,GE Piaget的孫子Gerald和Valentin開始正式推出伯爵品牌的腕錶,並繼承和發展了祖輩留下來的機芯工藝,在1957年推出了震驚世界的超薄手動上鍊機芯9P,厚度僅為2mm。三年後又推出了厚度2.3mm的自動機芯12P。並在這兩款超薄機芯的基礎上,開發出很多具備獨創性的藝術品,一舉奠定了伯爵的頂級品牌地位。伯爵早在1988年就被歷峰集團收購,是歷峰旗下卡地亞之外的第二個品牌,也是從1991年就開始參加SIHH(日內瓦高級製表沙龍)的品牌之一。
特威山谷地區除了鐘錶業非常發達以外,也是苦艾酒(Absinthe)的最早產地之一,這種從草藥和野花中提取的高度蒸餾酒(45-72度不等)具備茴香的味道,是西洋雞尾酒的重要基酒之一,也經常用在醫藥領域。具備一定致幻作用的苦艾酒曾被瑞士官方封禁,同時也成為西洋歷史上很多著名作家和藝術家心愛之物。在醉心於華麗精巧的機械裝置之外,不妨在瑞士之旅中安排一次暢飲苦艾酒的體驗。